绿色简约靓丽风格的一款自适应式zblog app下载模板,面向于手机app应用、手赚app应用、网赚app应用分享下载网站设计开发,采用左中右三栏布局响应式结构,APP图标排版、分类展示、大幅轮播图、热门/最新APP模块,二维码扫描下载,支持电脑或手机访问浏览,兼容IE9+、Firefox、chrome及Safari等主流浏览器,在PC电脑端和手机端都具有良好的访问浏览体验。
主题特点:
秋冬季浓度较高,3、4月份受沙尘天气影响,浓度也达到一年中的较高值。
就京津冀地区来说,从2013年启动《大气十条》开始,到2016年变化很是明显。一是,1月6日,环保部召开媒体见面会,回应重污染天气相关热点话题。
去年北京PM2.5浓度是73微克/每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9.9%,优良天数比例比2015年上升3.1个百分点,这是北京这几年改善幅度最大的一年。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过程快结束时才开始解决PM2.5的问题。一朝雾霾散,世人抖精神。如今,蓝天清风再次回归,我们的心情也该更加平和理性。组建环保警察队伍,对环境领域违法犯罪活动予以严厉打击,形成震慑。
对于北京治霾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你我必须有更加全面的认知,更加务实的行动。我们不能因前者而忘却忧患,也不能因后者而放弃希望。与此同时,还需要出台相关配套文件,把思路和概念落到实处,才能事半功倍地解决实际问题,不至于出现类似于土地被国家收储后,污染者是否还要承担修复责任这种奇特的诉讼案。
土壤环评不达标不能建住房听起来有道理,愿望也很好,但是事实上环评难以也不可能具有这样的功能。由此推断,农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出现在《土壤污染防治法(征求意见稿)》也是大概率事件。2016年3月环境保护部三次征求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意见的相关文件提到,标准修订应当与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精神和政策原则衔接一致。要做好这些试点示范,首要工作就是农田土壤污染调查和风险评估。
(作者系中国环境修复研究院院长)。在我国,由于缺乏相关的土壤污染标准,风险评估常被用作反推计算修复目标值的工具。
例如,当初的环评就被赋予了太多类似的作用,也完全脱离了环评本身的功能,其结果是有目共睹的。由此,农田土壤风险评估并不像有关方面人员谈到的是一个简单评估,而是包含了更多内容的复杂评估。2015年进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征求意见中,有些技术人员提出的建议思路就是希望用一个标准来解决所有或者大部分的问题,尽可能包罗一切可能性,但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的想法同环保工作的性质和目的很难协调统一。由于尚未有相关的技术导则,当前项目实施的主要做法包括:(一)采用建设用地的风险评估技术方法;(二)调查评估土壤污染物的有效形态和农作物中污染物含量。
同时,由于计算的复杂性和随意性,导致了行业特别是环保监管部门对风险评估颇有微词。农用地土壤污染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对应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环境风险情况。农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不仅在我国,在全世界都是一个新概念。2015年和2016年,中央分别下达专项资金36亿和68亿,支持各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工程。
把问题复杂化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偏离环保工作的方向。然而,如何开展农田土壤风险评估却是需要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
但是,风险评估的其他方面或者精髓并未在我国得到较好应用,比如切断接触途径等。建设用地污染风险评估是国际上一种较为成熟的评估技术方法。
《土十条》(二十六)提出,分批实施200个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2020年底前完成。在这些项目中,农田土壤污染修复项目占大多数,比如四川省2016年5.6亿元土壤和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所支持的11个项目中,涉及农田土壤调查和修复的项目达9个之多。《土十条》(一)提出,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20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因地制宜地推进本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上海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了《上海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坚持全面设点、全市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发展需求和改革方向,重点细化明确了环境监测领域的部门职责分工以及十三五期间本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规划目标和任务。生态状况监测方面,加强重要湖泊、湿地、绿地、林地、饮用水水源地及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及各级政府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区的生态监测和评估,开展生物多样性、负氧离子等监测。规土、水务部门负责区域监测网,环保部门负责重点污染源(含大型市政基础设施)专项监测网。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方面,按照现行分工,全面完善以PM2.5和臭氧为核心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优化环境气象、交通环境空气、产业园区空气特征污染物、扬尘等专项监测网络,建立大气化学组分网。同时,加大监测技术、监测管理和大数据运用等方面的创新力度。
污染源监测方面,环保部门牵头,建立健全包括固定源、面源和移动源在内的污染源监测体系,实现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的重点监管企业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全覆盖。由市环保局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建立全市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按职责梳理明确对外发布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公开事项和数据开放目录,规范发布内容、流程、权限、渠道等,各负其责,通过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或其他法定形式,及时准确发布全市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及生态状况监测信息,加强空气重污染预警信息发布与市预警发布中心的联动,提高政府环境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保障公众知情权。
到2020年,建成全市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形成符合上海城市特点和发展要求,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高水平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监测预报预警、环境风险防范、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部门会商等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为建成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有力保障。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面,统一规范,充分利用各部门现有监测资源。
排污单位依法依规落实自行监测和信息公开责任;环保等负有环境监督权限的部门,按照双随机要求,加强监督性监测。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方面,结合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以浅层地下水为重点完善监测网络。重点完善地表水环境自动监测站点布设,结合水务部门省市边界、长江口等水文监测站网建设,环保部门牵头构建全市地表水环境预警监测与评估体系,实现水质、水文数据实时监测共享。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完善和职责分工上,总体上由市环保局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规划、优化整合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重点针对存在部门职责重叠的监测领域,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分工。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方面,结合全面推行河长制要求,优化和完善各级河道监测断面(点位),加强从饮用水水源到水龙头的全过程监控。环保部门协助开展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负责对入海河口、主要排污口的监测和评价。
统筹整合环保、规土、农业、林业、绿化市容、经信等部门在土壤监测领域的站点和技术资源,分工开展监测工作。在建设目标上,分为两个阶段:到2018年,明确各级各类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和职责分工,初步建成覆盖全市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生态环境监测配套制度、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基本完善。
海洋环境质量监测方面,海洋部门会同环保、农业(渔业)、海事、规土等部门建立和完善本市海洋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在数据共享和统一发布上,上海市环保局、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构建全市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通过平台汇聚和管理各相关部门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开展大数据关联分析,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和执法提供数据支持。
结合各行业规范要求,统一本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规范,有机污染指标和重金属污染指标执行环保行业规范,其他金属、农田地力、林地等指标分别执行规土、农业、林业等行业规范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完善和职责分工上,总体上由市环保局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规划、优化整合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重点针对存在部门职责重叠的监测领域,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分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因地制宜地推进本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上海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了《上海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坚持全面设点、全市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发展需求和改革方向,重点细化明确了环境监测领域的部门职责分工以及十三五期间本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规划目标和任务。海洋环境质量监测方面,海洋部门会同环保、农业(渔业)、海事、规土等部门建立和完善本市海洋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污染源监测方面,环保部门牵头,建立健全包括固定源、面源和移动源在内的污染源监测体系,实现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的重点监管企业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全覆盖。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方面,结合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以浅层地下水为重点完善监测网络。
生态状况监测方面,加强重要湖泊、湿地、绿地、林地、饮用水水源地及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及各级政府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区的生态监测和评估,开展生物多样性、负氧离子等监测。环保部门协助开展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负责对入海河口、主要排污口的监测和评价。
统筹整合环保、规土、农业、林业、绿化市容、经信等部门在土壤监测领域的站点和技术资源,分工开展监测工作。重点完善地表水环境自动监测站点布设,结合水务部门省市边界、长江口等水文监测站网建设,环保部门牵头构建全市地表水环境预警监测与评估体系,实现水质、水文数据实时监测共享。
1 留言